记忆深处的木扇车-世界热讯
在老家仓库的角落里,我看到一台落满灰尘的木扇车。它老旧、拙朴的样子,让我想起记忆深处一幅幅热闹、温暖的画面,耳畔又响起木扇车“吱咛吱咛”的转动声……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扇车在乡村是常用的农机具,打谷场是它的用武之地。儿时,每当丰收时节,村里的打谷场上总能看到人们用木扇车扇稻谷的情景。那时候,村里只有几台木扇车,各家各户在打谷场上排队碾谷、扇谷。稻粒晒干后,按时完成交公粮任务。
各家的男劳力们顶着烈日将抢收的稻谷挑到打谷场上,一层层铺开,而后赶着水牛,套上石磙,转着圈儿一遍遍碾轧稻谷,使之脱粒。等牛卸下石磙,妇女们用杨叉叉走上面的一层稻草,再用大木铲将稻谷铲起来,一铲一铲顺着风抛向空中。借助风力将稻谷扬一遍,让风吹走一些草屑杂物,就该木扇车上场了。
木扇车体型较大,需两人像抬轿子一样将它隆重抬上打谷场。木扇车由车架、外壳、风扇、喂料斗及调节门等部件组成,车架以4根立柱为脚,左右侧横梁凸出,方便抬起。中间部分是一个封装成圆筒形的“大肚子”,里面装有一个木制的旋转式扇轮。将扇叶装在轮轴上,通过人力手摇转动扇轴,会产生强大的气流。木扇车就是利用这股强大的气流,吹走秕谷和草屑杂物,留下颗粒饱满的稻粒。
木扇车最上方有一个敞开的大喂料斗,像一张张开的大嘴。需要过滤分离的稻谷就是从这张“大嘴”里倒进去,像喂食一样。喂料斗的底部有一个开口,也就是扇车口,它的下面挡有一块可以开合的连轴木板,调节木板的开口大小,就可以控制稻谷下泻的流量大小。
木扇车工作时,一人用箩筐或簸箕将稻谷倒进喂料斗内,一人快速摇动木扇车。缓缓开启调节门,稻谷就像小瀑布似的倾泻而下。颗粒饱满的稻谷在重力的作用下,会随风慢慢往下坠落。摇把内侧有一个大的溜斗口,密度大、颗粒饱满的稻谷直接从下边溜斗口流出。木扇车另一边有一个小点的溜斗口,密度小、轻一些的瘪粒、谷壳、短秸秆及杂物等从这一溜斗口流出。体量更轻的糠秕、碎叶及尘土等,则从木扇车的尾部直接被风吹到外边。经过木扇车风吹过滤,饱满的稻粒、瘪粒以及糠秕、草屑等分落到不同的地方,各归其位、各得其所。箩筐内成堆的稻粒,变得干净、黄亮。
儿时看母亲摇木扇车,总以为很好玩,抢着要帮她摇。摇木扇车看起来简单,真正摇起来时才发觉并不容易--我总是控制不好力度和惯性,更不会调节风口的木板,不是把好稻粒全扇走了,就是没把杂屑扇干净。
记忆深刻的场景是母亲出过一个木扇车的谜语让我猜,我死活猜不出。待亲自摇过木扇车后,方才发觉谜面是多么生动。那时候,村里的孩子都会唱一首关于木扇车的童谣:“四条腿脚四张口,粮食进去几路走。一口二口吃下肚,三口吐壳满天游……”
等上了中学,学习了物理知识后,我才知道一台小小的木扇车竟然综合利用了那么多物理原理,流体力学、杠杆、轮轴、惯性,等等。扇车是先祖农耕生活的一大发明创造,称得上是世界农具史上的一项“高科技”,它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对风力新的认识和利用,对于稻谷过滤筛选向机械化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。人们能够随时制造连续的风流,摆脱了对自然风的过度依赖,能对脱粒后的稻谷高效过滤筛选,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。
智慧藏于民间,创造源于生活。勤劳智慧的先祖们为了将稻谷加工得更精细,发明创造了木扇车,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和高超的木工技艺将其精心制作出来,使之成为几千年来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农机具之一。木扇车是古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机具,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发展。
如今,农村仍留存有一些古老的农机具,如石磨、石磙、木犁、水车、木制风箱等。这些都是先祖们在农耕生活中的发明创造,是他们勤劳智慧的结晶。它们使用历史悠久,是当时先进技术、发达农业的重要标志。
“吱咛吱咛”的木扇车转动声已渐渐远去,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们学习新技术、新工艺,纷纷进了城,积极投身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。在乡村振兴缔造幸福生活的征程上,每一个乡村人的心底都忘不了那些拙朴无华、如老黄牛般勤恳的农机具,它们牵系的,是剪不断的乡愁。
(图为乡村打谷场上人们扇稻谷的场景)